最新大碟

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樂壇大事記:2003年歐陸樂壇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奧地利籍的指揮大師哈農庫特從華納唱片加盟到BMG唱片集團,並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展開一連串企圖心龐大的錄音計畫,而這項簽約合作,讓BMG唱片集團在去年初「20世纪最後的指揮大師」汪德不幸過世之後依然信心大增,在日漸衰退、偶像明星掛帥的古典音樂市場中注入一支強心針,找回原初聆聽古典音樂的感動,並將古典音樂視為「21世紀音樂界的文藝復興」,全力支持。哈農庫特的第一個錄音計畫,便是鎖定同樣是1824年出生、同樣是德奧系的兩位作曲家史麥塔納(1824-1884)與布魯克納(1824-1896)。傳頌之作《莫爾道河》的美麗源頭:捷克籍的作曲家史麥塔納可以說是國民樂派的先聲,比自己的同胞德弗札克以及芬蘭籍的西貝流士還早以音樂為使命、頌揚自身的波西米亞的歷史、神話、傳說、美麗的祖國風光與崇高的愛國情操。他的代表作,就是由6首聯篇交響詩所組成的「我的祖國」。史麥塔那在創作前早已雙耳全聾,幾乎是傾全力來完成畢生的心願,因此全曲流露出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其中的第二首「莫爾道河」被喻為「古典音樂史上刻劃水流最生動的樂段」。為了描述這條流經波西米亞最重要的河,史麥塔納從河的源頭寫起,以長笛為主奏,再以單簧管帶出兩條河的交會點,接著以弦樂編制象徵河水不斷地匯集漫沿到森林、田野、平原、村莊、然後壯麗地流過布拉格,消失無蹤。再造終極決定盤:哈農庫特為此曲下了一個註腳:「鑑古知往!沒有一個歐洲的作曲家能夠不以民歌採集取樣的方式譜出如此相應的樂段,創作出如此強烈而直接觸動人心的經典之作」。因此他在指揮與詮釋上,分別從微觀與博觀兩個面向下手,幾乎像位法醫一樣,逐字逐句的推敲,不遺漏任何最細微的描述,這種用心程度,就如同當年的卡拉揚在樂團的合作的抉擇則上,捨柏林愛樂而選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一般,其追求完美的精神,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哈農庫特的巨匠典範:1994年,瑞典皇家音樂學院就已經把「太陽音樂獎」(Polar Music Prize)-這個相當於「音樂界的諾貝爾獎」的殊榮與100萬克郎(相當於新台幣400多萬元)的獎金頒給了哈農庫特,表彰他一反潮流,努力詮釋與深掘中世紀、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成果,以及嚴謹務實、認真治學、著作等身與「學者風格式」的指揮成就與典範。哈農庫特跟已過世的德奧系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汪德、克倫培勒一樣,喜歡現場指揮演奏收音,不進錄音室加工。1929年出生,年輕時曾經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手的他,基於對古樂的喜好,早在1953年便成立了維也納室內弦樂團,開始鑽研與演奏中世紀、巴洛克時期音樂與歌劇,從巴哈到海頓、莫札特;從蒙台威爾第到約翰‧史特勞斯,集數十年的功力,被公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如今,他回到了自己所熟悉、歷經多任指揮大師、擅長詮釋德奧作曲家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錄下了史麥塔納這個世紀以來最具里程碑的經典版本,可說是集「天時、地利、人合」的超級完美組合。